近日,陕西省西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了一份行政处罚决定书:西安千万粉丝主播直播中将“原切静腌牛排”说成“原切牛排”,该账号关联公司被指虚假宣传罚款46万元,网红主播也被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事件回顾:“小贝饿了”关联公司因虚假宣传被罚46万元
2022年11月,拥有上千万粉丝的“小贝饿了”在直播中将“原切静腌牛排”说成“原切牛排”,引发争议,被网友质疑带货产品有虚假宣传、质量等问题。
针对网上质疑,“小贝饿了”两次发表声明,表示自己带货产品经过严格筛选,没有质量问题,在直播中将“原切静腌牛排”说成“原切牛排”也是“口误”。随后,“小贝饿了”将被质疑的几款产品进行下架处理,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此展开相关调查。
近日,相关调查结果出炉,“小贝饿了”关联公司品飒传媒(西安)有限公司因虚假宣传被罚46万。
行政处罚决定显示,该公司系账号“小贝饿了”关联主体公司,带货主播程某某为该公司员工。直播带货过程中,程某某先后19次将涉事牛排宣传为“原切牛排”,不知情的购买者就跟着程某某的描述,逐一下单,导致那一场直播成交金额高达30多万。
处罚决定认为,原切牛排是不经辅料调理加工的牛排,涉事牛排因经过腌制,属于调理牛排范畴,故该行为构成虚假宣传的不正当竞争。责令当事人立即停止违法行为,涉事公司因虚假宣传被罚46万元。
“原切静腌牛排”与“原切牛排”,仅仅两字之差,就被处罚46万元,可谓一字千金。对此,有网友认为直播带货主要靠主播现场发挥,因为一点儿小口误就处罚几十万,难免有些小题大做。但更多网友了解前因后果之后认为,“小贝饿了”被如此处罚并不冤,毕竟其从事了虚假宣传行为。
当事人被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涉事公司因虚假宣传被罚46万元。如此处罚力度并不常见,依据是什么?
湖北珞珈律师事务所谢梦婵律师对长江云新闻记者说:“有关部门对涉事公司的处罚不算轻,但并无不当,涉事主播在直播中少说两字,并不能简单定性为口误。第一,原切牛排是不经辅料加工的牛排,而“原切静腌牛排”经过腌制,属于调理范畴,与原切牛排有着本质区别;第二,涉事公司及主播对其销售的产品属于何种范畴是知晓的;第三,根据有关部门查实的情况,涉事主播在直播带货的过程中先后19次将涉事牛排宣传为原切牛排,显然不是单纯的口误,有为了让消费者相信原切牛排为真而进行虚假宣传之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八条规定,对其商品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百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可以吊销营业执照。
谢梦婵律师表示:“有关部门虽对涉事公司罚款46万元,但结合其销售额及社会影响来看,该处罚是适当的,涉事公司并不冤。”
湖北珞珈律师事务所谢梦婵律师提醒:“消费者如遇侵权,可保留好相关消费证据,选择如下渠道进行维权:一是与经营者协商处理;二是请求当地消费者协会组织调解;三是向有关部门投诉;四是向法院起诉。消费者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维权渠道。”
我是个新闻主播,设身处地,在直播中出现19次同一问题的口误,实在难以置信,也无法苟同“小贝饿了”“口误”的说法。
按照正规的直播带货流程,主播的工作团队无论是与准入厂家的对接、考察,还是直播前的沟通、准备,还有事发后的处理、道歉,哪一个环节不是要经过层层把关的呢?不诚恳道歉和善后,反而狡辩是口误,这理由不是捏着鼻子拱眼睛,当消费者和公众是傻瓜吗?
在《反不正当竞争法》和《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中,都明确规定“不得发布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信息,欺骗、误导用户”。直播带货是给消费者带来了便利,但我们频频看到带货主播“翻车”,成为网络舆论热点,引起社会大众谴责,影响了直播带货行业的整体形象。
须知,直播带货是全程处在公众聚焦之下的,注定来不得半点虚假,少说两个字被罚46万元,一点也不为过,更是给网络平台和带货主播们一记警钟,越是所谓的“大牌”主播,越要爱惜羽毛。只有规规矩矩,真正尊重消费者,才能和气生财、诚信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