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与时俱进将相关立法提上日程?
新业态发展迅猛,针对短视频乱象,在现有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为主建构的网络空间治理法律框架下,结合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形态,针对如何清晰界定违法违规行为以及处罚的依据和标准 问题,可进一步完善建立相关实施细则和司法解释,规范裁判标准。
2、如何更精准打击这类乱象?
首先,平台应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精准识别和标记“问题”视频,守好播前审核第一道关;第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信息甄别能力和法律意识。将公众监督与平台、监管部门监督形成联动,一旦发现虚假或有害视频内容,人人有责举报,共同遏制违法违规内容传播;第三,注重整治实效,从源头切断通过发布虚假视频吸引网络流量从而达到获取经济利益的链条,对违法违规行为重拳出击,提高虚假短视频制作者和传播者的违法成本。
3、观众如何分辨短视频的真假?
观众应谨慎对待视频内容明显呈现为剪辑拼接、声效为配音解说的内容,对过于耸人听闻或极端的视频内容保持理性思考。分辨真伪首要审查视频来源和发布者的可靠性。尽可能通过查阅、比对经认证的新闻媒体、专业机构或权威发布者的信息来获取真实资讯。对于来源存疑、真实性未经核实的信息,做到不轻信、不传播。
4、制作发布虚假短视频将会受到哪些处罚?
制作发布虚假短视不仅会受到来自网络平台的处罚,同时面临多重法律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扰乱社会公共秩序,根据情节轻重将受到警告、罚款、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触犯《刑法》的将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面临刑罚。虚假短视频内容同时还侵犯他人人格权等合法权益的,制作者和发布者还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